|
- 庄子二则原文、翻译及赏析、拼音版及朗读_庄周文言文_古 . . .
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 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;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 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 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 南冥者,天池也。 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。 《谐》之言曰: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 ”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 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 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 庄子曰:“鲦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 ”惠子曰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 ”庄子曰: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 ”惠子曰: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矣! ”庄子曰:“请循其本。 子曰‘汝安知鱼乐’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。
- 《胠箧·庄子》原文|译文|注释|赏析 - 庄子名篇 - 品诗文网
彼曾、史、杨、墨、师旷、工倕、离朱,皆外立其德,而以爚乱天下者也,法之所无用也。
- 《庄子·胠箧》解说和语译 - 可可诗词网
原 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,则必摄缄滕,固扃鐍 (一),以世俗之所谓知也。 然而巨盗至,则负匮、揭箧、担囊而趋,唯恐缄滕、扃鐍之不固也。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(二),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(三)? 故尝试论之: 世俗之所谓知者,有不为大盗积者乎?所谓圣者,有不为大盗守者乎?何以知其然邪?昔者齐国邻邑相望,鸡犬之音相闻,罔罟之所布,耒耨之所刺,方二千余里。 阖四竟之内,所以立宗庙社稷,治邑屋州闾乡曲者,曷尝不法圣人哉?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,所盗者岂独其国邪?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,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,而身处尧舜之安。
- 阨的解释|阨的意思|汉典“阨”字的基本解释
形 穷困。 如:「困阨」。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「遗佚而不怨,阨穷而不悯。 」 通「厄」。
- 《诗经·国风·芣苢》:由2个句式、6个动词、11个字构成的奇诗
《芣苢》 是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里的第八篇,共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,均为四言句式。 它的最大特色是章句重叠、回环往复,其重复程度为 《诗经》 之最。 从形式上看,整首诗仅仅通过六个动词变换,即:“采”、“有”、“掇”、“捋”、“袺”、“襭”,便串联起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,传达出劳动所带来的欢快情绪。 换句话说,全诗只用了十一个不同的字,两个基本句式——“采采芣苢,薄言X之”,就完成了构诗,不可谓不妙。 当然,这种复沓的结构不止存于《芣苢》篇,而是相当广泛地出现在《诗经》之中,以《风》诗最为明显。 从根本上来说,这种艺术特征来源于《诗经》可歌的艺术特质。 尽管《诗经》本来就是和曲而唱的诗歌,和一般文人诗作自然不一,但我们很少从歌曲的角度去理解《诗经》。
- 《庄子·胠箧》原文释义 - 庄子名篇 - 品诗文网
本篇阐明了 庄子 “绝圣弃智”的主张。 庄子认为,圣人、智慧用来约束小民有余,却不能防止大盗,盗贼正是利用圣智仁义去扰乱天下,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。 所以要灭绝圣人、智慧,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。 在此节选部分内容来论述庄子的这一观点。 将为胠(qū)箧(qiè)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,则必摄缄縢(téng),固扃(jiǒng)(jué),此世俗之所谓知也。 ①然而巨盗至,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,②唯恐缄縢扃之不固也。 然则乡③之所谓知者,不乃为大盗积者也? 故尝试论之:世俗之所谓知者,有不为大盗积者乎? 所谓圣者,有不为大盗守者乎? 何以知其然邪? 昔者齐国邻邑相望,鸡狗之音相闻,罔罟(gǔ)之所布,耒(lěi)耨(nòu)之所刺,④方二千余里。
- 庄子·外篇·胠箧_古诗文网
夫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;入先,勇 也;出后,义也;知可否,知也;分均,仁也。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 者,天下未之有也。 ”由是观之,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,跖不得圣 人之道不行。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,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 下也多。 故曰:唇竭则齿寒,鲁酒薄而邯郸围,圣人生而大盗起。 掊击圣人,纵舍盗贼,而天下始治矣。 夫川竭而谷虚,丘夷而渊实。 圣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 故矣! 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。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,则是重利盗跖也。 为之斗斛以量之,则并与斗斛而窃之;为之权衡以称之,则并与权衡 而窃之;为之符玺以信之,则并与符玺而窃之;为之仁义以矫之,则 并与仁义而窃之。 何以知其然邪? 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,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?
- 《雝》原文|译文|注释|赏析 - 诗经赏析 - 品诗文网
[赏析] 这是一首周王朝祭祀时的颂歌。 它的歌颂对象与主祭者,历来说法不一, 朱熹 称“此武王祭文王之诗”,这是比较切合诗中原意的。
|
|
|